牡丹江一中

人气指数:61 页面更新时间:2022-03-31 17:18
网站介绍

 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坐落在黑龙江省东南部,距闻名遐迩的世界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镜泊湖80公里。学校建于1945年9月,1962年被确定为省级首批重点中学,1979年重新命名, 2002年被评为省级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,2009年“分领域优化配置课程资源”的项目研究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“十一五”重点课题,学校进入全国百所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学校行列,办学经验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交流。建校66年培养了5万多名毕业生。2007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到新校区,新校区占地面积21.8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9.3万平方米,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,运动面积7万平方米。现有教职工349名,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90人,特级教师 7人,高级教师133人,国家、省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87人,在校生5500余人。

  近几年,学校坚持并落实科学发展观,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创新,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、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、全国“五四”红旗团委创建单位、全国巾帼文明岗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、省五一劳动奖状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。

  一、传承优良办学传统,确立核心办学理念

  学校66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,形成了黑土地勤劳淳朴、拼搏奋进的办学传统和“敬业乐业创业”的一中精神。近几年,在传承优良办学传统的过程中,学校确立了“关注每个人发展,追求优化目标”的核心办学理念。其态度取向为“尊重师生人格,相信每个人都能释放个性化发展潜能”,工作取向为“赋予师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权利,支持每个人都达到近佳发展区域”,价值取向为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,鼓励每个人都实现大化生命价值”。新时期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创新实践,我们又进一步提出学校的办学目标,积极构建“人文化、生态化、生命化”和谐校园。“三化”以人文化教育为前提和基础,以生态化教育教学为过程,以生命化价值实现为目标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、人与社会协调发展、人与人协同创新,为培养“高素质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奠基”。

  校训:“修身立德,博学致远”,

  校风:“文明、刚健、和谐、笃实”

  教风:“严谨、质朴、机智、广博”,

  学风:“刻苦、坚毅、求索、创新”。

  二、优化课程资源配置,拓展学生发展空间

  按照新课程方案要求,抓住新校区建设的契机,打破传统的“千校一面”的教学区域布局和课程资源供给方式,分语言与文学、数学、人文与社会、科学、艺术、技术、体育与健康、综合实践八大学习领域建设整合课程资源。一是保证必修课的全面实施,我们装备了90个常规教室、10个常规实验室、2个语音室、6个信息技术教室、5个通用技术教室,确保开齐学科、开足课时;二是保证校本选修课的开设,我们配置了24个走班教室、8个多媒体教室,充实完善了数学馆、天文地理馆、生态馆和包括篮球、排球、游泳、田径、健身项目的综合体育馆及汇演中心、外语走廊,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活动场所;三是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,我们分领域建立文本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,在科学领域建设了10个理化生探究实验室,在艺术领域建设了14个个性化创作室,每2-3个教室对应走廊设置一个公共学习讨论区域,所有的教室和学习区域覆盖互联网,满足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学习需求;四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,我们依托沿边开放先导区、科技园区、高科技企业和地域旅游资源等建立10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,满足学生调研实践需求。教室设施现代化、实验室功能多样化、场馆设置分项化、艺术教室个性化、综合实践基地化,使学生不论是课堂学习、动手操作、自主探究,还是体育锻炼、艺术鉴赏,都能得到适合的资源。这些资源的配置不仅体现了课程资源的集约性、多样性和互补性,而且体现了服务学生发展的开发性、适应性和共享性。

  三、认真实施素质教育,促进学生自主多元发展

  学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培养“文明、诚信、勤奋、自强”一中人的教育活动之中,对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进行系统整合,整体构建了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线,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,以政治方向教育为主导,以健全人格教育为主体的“四主”教育内容体系,突出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,实现德育生活化、课程化、网络化。组织开展特色鲜明、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,提升学生自治自理能力。学校涌现出以中国正泰品学奖获得者刘大琦、市“百名道德模范”李薇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典型。

  深入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,统整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,整体设计学术类、实践类、技术类和艺体类课程,构建了校本“种子”计划实验室、专题研究和原创指导等高位发展课程,学科拓展、技能培训和综合实践等开发潜质课程,英语新概念、国际文化理解等国际交流课程。研发了101门校本选修课程,建立了数学等9个学科国家和省级教材实验基地。制定了学生学习标准和课程资源配置标准,完善学生学习手册和教师教学工作手册,构建分领域科目问题树和知识结构图,分层次整合知识点,分领域设置研究性专题,分系列完善学科习题库。建立了多样化、开放式领域探究学习室,完善了研究性学习成果交流制度,成立名人成长研究会,举办“踏寻大师足迹成长”、“中学生百家讲坛”“校园之星评比”等系列活动。

  积极实施有效教学,构建了 “问题探究式”主导教学模式,分层次构建课堂教学范式,切实转变了知识呈现方式、教学服务方式、资源整合方式、经验积累方式和质量评价方式,营造“问题探究、自主质疑”“多元互动、大胆创新”“理解沟通、共同成长”的生态课堂环境。实施了领域(学科)、学年双线管理制、班科任联席制,强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,实行“目标定位,一生一策,跟踪问效”的策略,建立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。2010年高考,分别夺得省文科第一名和地区理科第一名,有185人进入北大、清华等“985工程”院校,一批次重本上线人数达到716人,各类本科上线人数比例达到98.5%。有44名学生参加海外修学夏令营。田龙飞同学设计的测量液体体积、质量、密度的量筒获黑龙江省第1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发明创造一等奖,马龙飞同学发明的定时浇花器、王一明等同学发明的多功能格尺、付玉同学发明的便捷雨伞获得二等奖。2009年4月承办了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资源整合与应用现场会。

  学校体育工作也取得优异成绩。多次承办黑龙江省中学生运动会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,2010年8月成功承办了全国中学生暨全国体育运动学校田径锦标赛。学校作为黑龙江省体育艺术基点校,多次获得黑龙江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冠军。学校田径队有3人成为运动健将,十余人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,其中段力滔为国家健将,曾获全国十运会800米第6名,被保送到清华大学。在黑龙江省第二届中学生定向越野赛中我校荣获男、女团体冠军,在全国中学生越野锦标赛中荣获女子团体第四名。

  四、坚持德能并举,打造精英教师团队

  倡导并践行学校主流价值取向,弘扬“求真至善、创新创业”的一中精神,满腔热忱地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。丰富师德建设载体,开展“自尊自励、做师德模范”承诺活动,进行“德能双优”模范教师评选、“感动一中”年度人物评选活动。对承担班主任工作满10年、15年、20年的教师分别授予“园丁型班主任”、“导师型班主任”、“功勋型班主任”称号。涌现出以国家师德先进个人梁玉俊为代表的一批师德典型。

  依托高校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,引领教师专业高位发展。制定不同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发展规划,制定教师年度工作业绩量化考评办法和教师专业发展学分管理办法,深入抓好教师教育理论学习、专业知识培训、教学技术掌握、教育教学成果交流等项工作,建立“开放、互动、体验式”校本培训模式,开展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,参与一次主题论坛,出一节优质课,撰写一篇教育叙事等活动,创造条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。资助教师提高学历层次,改善教师知识结构,学校现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到92人。

  培养学科领军人物,壮大名优教师群体。完善以首席教师为代表的校内教师职级制,建立动态评聘机制。实行名优教师层级带动制,为研究能力强、教育教学质量高的教师提供外出学习、讲学、交流的机会,鼓励教师著书立说,加快名优、骨干教师向专家型教师方向发展。改革绩效考评制度,制订了《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》和《教职工绩效津贴发放办法》,优质优酬,鼓励冒尖,完善奖励制度,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教师。

  近三年,选派骨干教师150余人次参加国家、省、市业务培训、学术研讨交流、赴教育先进地区考察观摩,承担省、市高层次讲座,选派15名名师赴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、澳大利亚、日本等国参加培训。在国家和省举办的教学竞赛活动中有71人次获得一等奖,有280余人次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。编辑科研和课改成果集30部,校本教材85本,其中出版专著6部,理化生实验探究报告1套12册,英语同步听力、阅读教材1套22册。

  五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,建设和谐幸福校园

  服务保障工作借鉴社会化、企业化经营的经验,成立了餐饮中心、绿化、维修、安保、保洁公司、车队和采购部,实行成本核算、定额包干、项目运作、公司经营的办法。餐饮中心为师生提供科学营养配餐,改善师生膳食结构,拓展服务项目,提高服务质量,保证饮食安全。学生公寓管理建立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,开展文明寝室、特色寝室评比活动,营造温馨舒适的住宿环境。安保中心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,定期举行安全演练,采取“人防、技防、物防”相结合的办法,建设平安校园。推进绿化、美化、亮化工程,建设微型园林和景观山水,形成校中有园、园中有校的生态园林式学校。爱心助学工作扎实推进,近五年,通过多种渠道资助困难学生500余万元,每年节假日为不能回家的外地学生安排节日活动,校长定期走访捐助特困生家庭。关心教职工生活,努力提高教师待遇。学校给每名教师配备电脑笔记本,每个办公室配备微波炉和加湿器,安排教职工暑期休养,为教职工进行体检、发放生日礼物,关心慰问患病职工及离退休教职工,为患重病的教师及子女组织捐款,争取政府优惠政策,为教师建设272户住房。  


校办电话 0453 6471809     
网络中心邮箱 wlzx@mdjyz.com.cn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<牡丹江一中>的介绍页面,并非官方站点,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